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 比特币的市场影响有多大?
  • 比特币会引发通胀,还是通缩?
  • 政府怕比特币么?为什么?

在过去一年中,比特币的价格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变化。

仅仅在一年前的2016年9月,比特币的价格为600美元左右。一年后的今天(2017年9月),比特币的价格为4000美元左右。

一年之内,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566%,足以令其他任何资产(如果比特币也算得上资产的话)汗颜。

比特币价格的快速上涨,远非一帆风顺。比如在2017年9月初时,比特币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4,950美元。而在2周后的9月中旬,其价格猛跌35%至3,200美元左右。如果没有一颗能够承受如此波动率的强大的心脏,普通个人投资者应该对比特币避而远之。

很多读者朋友,虽然不一定会去购买比特币,但我相信他们对比特币这种现象还是很关心:比特币到底算投机还是投资?比特币的价值从何而来?比特币有哪些安全隐患?比特币会对世界货币体系造成何种影响?如果像中国政府那样禁止ICO和比特币交易,此类货币以后还有什么前途?

要把这么多问题都讲清楚,一篇文章显然不太可能。因此本专栏会分开写几篇关于比特币的系列文章。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讲讲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对世界货币体系可能造成的影响。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更好的理解政府对于比特币的态度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比特币的市值影响

目前,在全球流通的虚拟货币超过1,000种,比特币是其中的佼佼者,市值大约为640亿美元左右(2017年9月美元市值,下同)。但是在比特币之后,还有很多影响力不小的虚拟货币,包括:Ethereum(260亿美元),Bitcoin Cash(76亿美元),Ripple(71亿美元),Litecoin(27亿美元)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虚拟货币的市值全部加起来,可以得出其总市值大约在1200亿美元,占到全世界货币总供给(6万亿美元)的2%左右。

2%的市场份额,不是一个小数目,值得我们给予其严肃的关注度。但事实上虚拟货币给我们的货币体系造成的影响,不光在于“存量”,更在于其“增量”。

在过去12个月里,全世界的货币总供给量大约上升了5.5%。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拟货币的市值算进去的话,供给量的上升幅度增加到了7%。

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信用供给和物价水平。各国央行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调控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利率)。

如果有一种新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货币对现有的体系发出挑战,那么其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上图显示的是过去12个月中,全球十大虚拟货币的价格变化。由于它们的价格相差很大(有些数以千美元计,有些只有不到1美元),因此为了把它们放在一张图里,我选择以对数形式显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货币的价格(以及市值),都经历了快速增长。比比特币稍小的第二大虚拟货币Ethereum,在2017年(到9月为止)价格上涨了3000%,令比特币相形见绌。在创立之初被讥笑为一个笑话的Dogecoin,其市值也超过了1亿美元,这恐怕是其创始人都没有想到的。

二、政府在怕什么?

在过去一个月中,关于比特币最大的新闻,可能就是中国政府宣布禁止虚拟货币ICO,以及关闭比特币交易平台。这两个新闻对于比特币的价格造成了直接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会在这个时候出手“整治”比特币?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商家选择使用比特币,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何种影响。

在宏观经济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铸币税(Seigniorage Revenue)”。铸币税的意思,是指货币铸造成本低于其面值而产生的差额。在纸币时代,政府印制钞票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政府拥有印制货币的垄断权,因此能够获得全部的铸币税。

以美国政府为例。上图显示的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每年增加的货币(美元)供给量,该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来近似计算美国政府的铸币税。在过去十年中,美联储每年增加600亿到1000亿美元左右的货币供给。

用这些印制起来毫无成本的美元,美国政府可以购买任何资产、商品和服务,因此它们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收入。要想让政府放弃这笔收入,和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分一杯羹”,这简直让人不可想象。事实上,任何政府都没有理由让这样的情形发生。

同样的道理和逻辑,对于其他政府也适用。

在2014-2016年间,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比特币最大的交易市场(上图红色)。因此中国政府对比特币交易做出反应,其实也是情有可原。

2017年,在中国政府开始严肃对待ICO和比特币交易平台后,以人民币计的比特币交易量大幅度下降,其市场份额被美元和其他货币取代。

三、比特币会造成通胀么?

简单来讲,像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会给经济体带来通胀影响。

我知道有些读者会表示反对,因为比特币在全球的总供给量限于2100万个。货币的总供给不变,怎么会产生通胀呢?

答案很简单:比特币并不是惟一的虚拟货币。

上图显示的是过去几年市值超过100万美元的虚拟货币数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虚拟货币的数量在2016/17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截至2017年9月,有超过300种虚拟货币的市值超过100万美元。

虚拟货币的市值大涨,可能产生两种效应。第一种叫做“财富效应”,即虚拟货币的持有者感到自己有钱了,因此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第二种叫做“货币代替效应”,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虚拟货币进行交易,而抛弃传统货币,或者把传统货币(比如英镑、美元、人民币等)放在银行里。这两种效应都会导致物价上涨。

当然,目前虚拟货币的总量还太小,不至于对社会物价造成任何感觉得到的影响。但是如果该趋势得到持续,那么它们能够造成的变化将是非常深刻的。

四、政府可能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不难理解政府对于比特币的态度。

把比特币彻底扼杀,或者开发出能够和比特币竞争的官方虚拟货币,都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政府开发出自己官方认可的“人民比特币”,和市场上的比特币竞争,并不是一个坏主意。

从科技手段来说,各国政府都在研究区域块链(block chain)技术,要实现点对点的虚拟货币转账并不是什么难事。为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追查性,政府开发的虚拟货币技术可能不会隐去发款人的身份。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

2014年,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发生盗窃事件,被网络黑客偷盗去该平台上6%的比特币。由于比特币交易都是匿名,因此这笔钱的去向就很难追查,让警察也无从下手。通过政府背书的虚拟货币,在这方面可以做的更好。

不管是政府开发的官方比特币,还是市场上使用的虚拟货币,一个最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和各大银行。银行的信用卡部门习惯了向商家收取2%~4%的交易手续费,在国际外汇转账中更是赚的盆满钵满。这些传统的高利润业务,都可能会受到虚拟货币的挑战。

比特币,以及其他大受欢迎的虚拟货币,是一个新现象。当它们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就是一场类似于“荷兰郁金香”的泡沫。在泡沫破裂后,很可能会留下一地鸡毛和哀鸿遍野。

不管是未来的黄金,还是一场海市蜃楼,比特币现象都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在本专栏的“比特币系列”中,我们会陆续发布关于此话题的相关文章,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和价值。

伍治坚是《小乌龟投资智慧》的作者。

数据来源:

Historical data on Crypto-Currencies

话题:



0

推荐

伍治坚

伍治坚

378篇文章 1次访问 3年前更新

新加坡五福资本(Woodsford Capital)创始人,著有《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个人微信公号:伍治坚证据主义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