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记得十多年前,我和太太刚买第一套房子的时候,开始置办家具。每次买家具,我们俩的讨论都差不多以这样的对话结束:

我:这张床看上去确实不错,就是有点贵。

太太:几百万的房子都买了,这张床才几个钱?房价上涨个2%,就都在里面了。

我:有道理哦。这样一想,好像这床也没那么贵。

我相信,遇到类似情况的读者朋友们,不在少数。但是如果你再仔细想想,似乎又觉得不太对劲。严格来讲,你拿任何家具或者电器和房子比,都是“九牛一毛”。那是不是意味着对这类消费品我们就不用精打细算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上文我们的对话中,出了什么逻辑问题呢?关键就在于:参照物不对。

当我们进行消费时,正确的比较方法,是将产品的价格,和这笔钱能干什么其他事作比较。比如一张床售价3000元。我们应该考虑,如果不买这张床,3000元能够做什么?

但在绝大多数人的消费决策中,他们拿来比的参照物,往往是:该产品之前的价格多少?我一起买的其他东西价格多少?这个地方售卖的其他类似产品价格多少?

举例来说,上面两双一摸一样的鞋,哪双更便宜?在你做了对比之后,你可以很轻松的给出答案:当然是左边那双鞋更便宜啦。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更愿意购买右边那双鞋。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只会做简单的算术。在右边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原价699,现价299。因此如果购买这双鞋的话,能够“省下”400块,真划算!

我知道,有些读者可能会对上面这个例子嗤之以鼻:这种销售小技俩,太低级了。在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傻,这么容易糊弄的消费者?那就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上图照片上这位先生,名叫Ron Johnson。他是美国百货商店,JC Penney在2011~2013年间的CEO。

JC Penney是一家成立于1902年的百年老店,销售的产品覆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衣食住行。在Johnson成为JC Penney的CEO之前,该百货商店经常向顾客赠送各种折价券,搞积分制度鼓励顾客消费。每逢周五,商店里也经常搞各种促销来吸引顾客,就像上文中的右边那双鞋子。

如果老是搞促销,降价销售,百货商店如何赚钱?其实这背后的道理一点也不复杂。商店通常的做法,是把价格先上抬30%,然后再促销打折25%。这样到最后,顾客买到手的商品,其实和普通的市场价格没啥大区别。但是后面这个“打折”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大妈。周五去JC Penney淘便宜货,成了这些大妈每周的固定节目。

Ron Johnson上任CEO后,推出了一个“Fair and Square”运动,一举推翻了以前发放打折券,折价销售的做法。在取消打折的同时,JC Penney也取消了打折前的“升价”。因此到最后,顾客实际支付的产品的价格,和之前的没啥区别。

在新任CEO,Ron Johnson看来,简化了的定价策略对顾客更加公平。你不需要再去费力比较,打完折后,该产品到底是否真的便宜,比其他商店便宜多少。一分钱一分货,这对于顾客来说,透明度更高。

但没想到,此举遭到了很多顾客的反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淘“便宜货”,以及习惯了每个星期从百货商店“赚”到几百块。有一些意见大的顾客,甚至自愿发起了“反对Johnson”运动。在最差的一年,JC Penney的亏损额达到了9.85亿美元。Ron Johnson也被炒了鱿鱼。

在Johnson被炒鱿鱼之后,JC Penney的定价制度,恢复到了以前的习惯。绝大部分的商品,其标价平均上涨了60%,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商店推出各种“促销价”和“限时折扣”。事实证明,大众宁愿喜欢“被愚弄”的感觉,而不是公开透明的“一口价”。

这个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我们做出各种决策的时候,其判断逻辑都是“相对”的。我们会把自己研究的对象,在一个有限的场合里做一些有限的比较,然后得出一个“相对”的比较结果。就是说,“相对论”,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举例来说,一位姑娘的阿姨,非常热心牵红线。有一天,阿姨给姑娘发了一个小伙子,小王的照片,问她愿不愿意和小王见一面?

小王在某985大学攻读理工科硕士,乍一看,文质彬彬,没啥明显的缺点。姑娘可能还在考虑,要不要赴约。

现在我们假设,阿姨给姑娘同时发了两个相亲对象的照片:左边的小王,和右边的小李。两人都在985大学攻读理工科硕士,年龄和家庭背景也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小王在“相亲竞赛”中胜出的概率,就会明显提高。主要原因,并不是小王变得更优秀了,而是他的参照系,让他显得更有吸引力。

上面提到的“小王相亲”的例子,背后体现的,是存在于绝大部分人脑中的普遍的思维习惯:相对决策。那就是,我们经常会被相对比较的结果所“愚弄”,从而得出不理性的结论。

举例来说,如果我问大家,下面两个蓝色的小圆圈,哪个更大?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猜出,两个蓝色的小圆圈一样大(我在制作这幅图的时候,用的就是拷贝粘贴)。但是如果你真的去仔细比较,可能还是禁不住觉得,左边的蓝圈比右边的蓝圈要大一些。原因也很简单:一切都是相对的。

用这个“相对论”原理,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现象。

举例来说,当你去买一辆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车上的附带用品一起出售。比如花几千买个车载音响,或者升级一下真皮座椅,或者加上一层车窗防晒保护膜,等等。这些产品和服务,如果单独拿出来卖,很难有任何价格优势。但是如果把它们和一辆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车一比,就一下子让人感觉很便宜了。

又比如,有些高档餐厅的菜单里,会有一道菜(深海龙虾之类的)非常贵,比其他菜贵得多。一般人看了,肯定不会点。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是,那道非常贵的菜,不是卖给你吃的,而是鼓励你去点购其他菜的。研究显示,有一道非常贵的菜,能够有效的提高第二贵的菜的销量。

在一些大型百货商场的入口处,你有时候会发现一些贵的出奇的衣服和鞋子。比如一双鞋子,要上万。你会想:谁会花几万块去买双鞋?事实上,这些鞋子不是卖给你的,而是悄悄在你脑中设立一个锚,即一双好鞋子,可能价格上万。因此当你进了百货商场,花上几百/几千买双鞋,就不会觉得贵,反而可能会觉得很划算。

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新房中买家具的例子,也是类似的道理。

进一步再往深里想,很多时候我们的快乐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比较的对象。假设你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天天在学校里踢足球,不好好做作业,考试成绩在班里总是最后几名。作为家长,你可能非常气愤和失望。但是如果你偶然之间看到一篇残疾儿童,或者白血病儿童的深度报道,你的失望,可能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你会对自己说:至少自己孩子四肢尚全,身体健康,因此没啥可抱怨的。

上面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作为人类,我们很容易堕入“有限相对论”的思维习惯,被聪明的商家所利用,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作为一名聪明的读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应对这样的思维陷阱:

1)找准参照系。很多时候,我们做出错误决策的原因,不在于“比”,而在于和错误的参照物进行比较。比如很多人购物的时候,习惯于把产品的“现价”和“原价”做比较。这就是典型的堕入商家“相对陷阱”的例子之一。

2)扩大对比样本。如果想要减少自己堕入“相对”陷阱的可能性,那么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扩大对比的样本量。如果你每次都只找那些最优秀,最幸运,挣钱最多的同学和朋友比,那么你可能永远生活在阴影和郁闷之中。扩大对比的样本,获得更加广泛和普遍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客观和理性的决策。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原题为:无处不在的相对论【投资理论】

想要获取更多投资知识和信息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以下渠道:

一、网络公开课

(1)小乌龟资产配置:该课程适合想要完整学习金融投资知识的大学生和刚工作两三年的年轻读者,以及想要自己动手DIY资产配置的投资者。

(2)小乌龟学基金:适合对购买基金感兴趣的广大基民。每个星期,我们会挑选一支基金为大家做深度分析。

二、投资书籍

(1)《小乌龟投资智慧1: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2)《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

扩展阅读:

伍治坚:无处不在的锚(Anchoring everywhere)

话题:



0

推荐

伍治坚

伍治坚

378篇文章 1次访问 3年前更新

新加坡五福资本(Woodsford Capital)创始人,著有《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个人微信公号:伍治坚证据主义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