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炒股不赚钱,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

1)连财报都不会读,在股市里听风就是雨,瞎买瞎卖。

2)小猫钓鱼,三分钟热度。每个行业和股票都只做粗浅的分析就忙不迭下单。过了几个月,风向变了,时髦的行业变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也变了。

3)没有意识到,股票的价格,其实已经消化了公司盈利的预期。比如大家都看好的公司,股票估值往往也比较高。在那个价位买进去,如果公司盈利没有按照大家极度乐观的预期增长,那么其股价就会下跌,导致股民亏钱。

这个单子,还可以列很长。

但是有一个原因,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那就是:只会买,不会卖。

这个毛病,多见于资深和职业投资者(比如基金经理)。原因在于:

1)越是对炒股有研究的投资者,对于应该购买什么样的股票,越有心得。但对于应该卖什么样的股票,却少有关注。

把和价值投资有关的经典书籍和文献都翻一遍,比如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信,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等,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书对于如何从几千个股票中选出一只好股票,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但是,对于什么时候卖,应该选哪只股票卖,说的却不多。

以投资传奇,巴菲特为例。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买入并长期持有。而这里的长期,是真的很长很长。

用巴菲特自己的话来说,他购入一支股票,其持有的目标期限是无限长,一直到自己死为止。

根据巴菲特在2018年写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信显示,公司持有的仓位最大的股票,包括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等。而这些股票,都是几十年前巴菲特买进的。其中美国运通的股票,从巴菲特在1964年开始买入算起的话,已经超过了50年。

巴菲特自己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从来没有卖过。他只会把这些股票捐掉,或者送给孩子和亲戚,但从未想过在股价太高时卖掉,等到股价下跌后再买回来这样的操作。

强调千里挑一找便宜货,找到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的“潜力股”,但对于卖出却轻描淡写,似乎是很多资深投资者的通病。

2)对于很多职业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来说,他们卖股票的原因,往往不是觉得某只股票太贵,而是需要钱去买另一只股票

为了战胜市场,获得更好的超额回报,很多基金经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研究工作,想出一个新的点子,找到下一个“独角兽”。

而当他们筛选了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备选股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自己中意的投资目标后,接下来就会面临这个问题:哪来的钱去买这只股票?

这个时候,比较自然的反应,是把自己的投资组合中的某一只,或者几只股票卖掉,然后用卖掉得来的钱,去购买新的股票。

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导致基金经理在购买行为上慎之又慎,做足功课,但是在出售行为上却十分随意,缺乏严谨的步骤和系统。

上面说的,是纸面上的理论和逻辑。那么在现实中,投资者们是否真的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不会“卖”而损失投资回报呢?

研究(Akepanidtaworn, et al, 2019)显示,专注于职业炒股的基金经理们,确实有“只会买,不会卖”的毛病。该研究统计了美国2000年到2016年间,700多个基金投资组合中,接近9000万个交易记录后。样本中的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的平均规模,约为5.7亿美元,因此比较能够代表高水平的职业基金经理。该研究的作者们得出以下结论:

1)当涉及到购买股票时,基金经理们表现出一定的选股能力。平均来讲,基金经理们挑选并购入的股票,其投资回报要比比基准指数好上1%左右。

2)但是在涉及到股票卖出的决定时,基金经理们的决策非常糟糕。基金经理们在挑选哪只股票卖出时,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还不如闭上眼睛随便挑,挑中哪只卖哪只。平均来讲,糟糕的卖出决策,让基金经理们损失了0.7%左右的投资回报。这也揭示了很多基金经理无法战胜市场背后的一条重要原因。

照道理来说,在决定买和卖哪只股票时,基金经理们的思考逻辑,应该是类似的:即这只股票的价格和内在价值有多大差距?未来的上涨/下跌空间有多大?那为什么基金经理们在“购买”上做出的决策质量,要远远高于“卖出”上做出的决策质量呢?

简单来讲,背后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基金经理们挑选股票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就好像一位足球教练,挑选最优秀11人组成自己的足球队。到最后,每一只入选的股票,都是从成百上千个“候选人”中PK以后精挑细选而得来的。因此,对于这些股票,就好像自己队中的主力球员,基金经理会怀有感情。

这种感情,因基金经理持有某只股票的时长,以及从中获得的回报而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假设某位基金经理在贵州茅台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将贵州茅台作为自己投资组合中的重仓股。在过去几年中,他持续持有茅台,获得了很不错的投资回报。

这时候,他需要卖掉一些股票,以创造出现金去买下一个他喜欢的股票。那么这位基金经理最有可能做的事,是保持茅台不动,而去卖掉其他一些指数成分股。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思维习惯,体现出“沉没成本”和“禀赋效应”的特点。就是说,基金经理已经在茅台上花了很多时间进行研究,对茅台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因此更倾向于长期持有,并期望从中获得超额回报。而对于那些其他他还没有花那么多时间研究的股票,则好像“别人家的孩子”,很容易被草率的卖掉。

在本人的历史文章,《基金经理会犯股市菜鸟的错误吗?》中,也提到了基金经理最容易犯的类似毛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下。

第二、大部分基金公司内部的“反馈机制”,主要围绕在基金经理的买入决策,而非卖出决策周围

举例来说,绝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都会在基金经理买入某只股票后,跟踪统计其投资回报,并和基准指数做比较。这个统计方法,其实主要是在检验基金经理的买入决策的质量。

但是很少有基金公司,会继续跟踪基金经理在卖出某一只股票后,该股票的表现,以及和基准的对比。大家想当然的认为,股票都已经卖掉了,就不需要再去做什么跟踪研究了。

基金经理的卖出决策的质量,恰恰体现在股票被卖掉以后的表现。如果基金公司内部没有有效的跟踪和反馈机制,那么这部分决策就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因此也无法帮助基金经理在未来提高他们的卖出决策质量。

总结

研究显示,管理数亿美元的基金经理,在买入和卖出决策上,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决策质量完全不对等。由于对卖出环节的不重视,导致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回报受到很大影响。

职业基金经理尚且如此,普通散户投资者,有多大把握可以比基金经理做的更好?如果想要通过主动投资来战胜市场,那么就需要深深明白这其中的挑战,即我们不光需要有能力买到好股票,同时还需要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卖出决定。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普通投资者更好的选择,是购买一揽子低成本的指数基金/ETF,并且长期持有。这个方法无法帮助你战胜市场,但至少可以帮助你少犯错误,获得市场的长期平均回报。日积月累下来,投资者也能获得不错的回报。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Klakow Akepanidtaworn, Rick Di Mascio, Alex Imas and Lawrence Schmidt, Selling Fast and Buying Slow: Heuristics and Trading Performa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pril 2019

伍治坚:基金经理会犯股市菜鸟的错误吗?

 
话题:



0

推荐

伍治坚

伍治坚

378篇文章 1次访问 3年前更新

新加坡五福资本(Woodsford Capital)创始人,著有《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个人微信公号:伍治坚证据主义论。

文章